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百年印社续辉煌
dongzi在线
诗化的语言,使你看出来:我依旧是少年。
级别: 管理员

UID: 2170
精华: 49
发帖: 136550
财富: 1290619 鼎币
威望: 77 点
贡献值: 209 点
会员币: 3 个
好评度: 217 点
在线时间: 8622(时)
注册时间: 2008-02-02
最后登录: 2024-04-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03  

百年印社续辉煌


_SH~.Mt_!  
  王国益 W*,$0 t  
m/< @Qw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也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社员均为精擅篆刻、书画、鉴藏、考古、文史等大家。西泠印社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之宗旨,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 @4Q /J$  
VJ1rU mO~  
  一、四君开山 WmRu3O  
l%qh^0  
  结社钱塘壮志豪, =Q6JXp  
5v sn'=yN  
  百年意韵胜江涛。 H29vuGQjq  
def\=WyK  
  铁笔如借草船箭, ~ NO7@m uw  
ME.!l6lm\  
  且呼印风喜弄潮。 Owv}lJ  
+WguWLO"  
  气势磅礴的钱塘江畔,有一个美丽的杭州城,它三面云山,一面临海,山色空蒙,亭台交错,一碧湖水潭印月,唐宋诗印孤山寻。先行者们叩天问地,寻道山水,孜孜不倦地在此求解中华文明不灭之缘。 qa4j>;  
j%':M  
  光绪三十年,虽时局动荡,但金石研究的风尚毫不退减。在杭州孤山上有四位君子相聚人倚楼,酝酿创设印社之事。他们立足孤山,面对西湖,敬仰先贤;以茶为酒,击掌共鸣;聚集同道,声气相投;对天发誓,重振金石;结社同行,至死不悔。 l7Wdbx5x0  
^+kymZ  
  也许人们疑问,四位青年创始人是否普通人?殊不知,四君昔日即鹤立鸡群,其篆刻等与眼下精英比,亦非常人能及。 -U;=]o1  
!wZIXpeL  
  丁辅之(二十五岁),杭州人氏。晚清著名藏书家“八千卷楼主人”丁松生之孙。年少时便研习甲骨文,嗜好诗书画印,无所不精,才华横溢,声誉甚高。二十四岁的王福庵,出身书香门第,其父乃清光绪丁丑科进士。他痴迷金石书画,精于篆刻,初师浙派,得其精髓,融会贯通。因印学的喜好,孤山聚集了各种人才。叶为铭(三十七岁)徽州人也,刻碑工匠出身,尚有多部著作,篆刻也颇有秦汉之韵,且头脑灵活,办事干练,善于协调,乃团队中张罗人。吴石潜(三十七岁),山阴籍,头脑精明,长于计算,擅长经营,既是篆刻家,又是实业家,是四英中建社出资最多之人。 "s@q(J  
N9u {)u  
  人们常疑惑,钱塘如此之大,西泠印社何以创社孤山?原来丁辅之祖上门第簪缨,家财万贯,发达后在孤山置业家产。孤山乃风水宝地,它取西湖之水,依北山之根基,既有七星岩之美景,又有草堂之底蕴,饱览湖光胜景之余,亦可一睹印石流光溢彩,名胜与人文相得益彰。 ,pUB[w\  
Q<yvpT(  
  昔日,丁氏兄弟钟情孤山,赚钱经营,一家人常在城内头发巷与孤山之间轮流居住。年轻时,丁辅之与王福庵关系甚好,后来叶为铭和吴石潜几位印石爱好者因志趣相投成了闲暇好友。他们想如此瞎玩,不如组个印社有趣。但社取何名,址放何处?疑问间,丁辅之思虑良久曰:“社以地名,人因印集,孤山北通西泠桥,桥短韵致万事兴,可名西泠印社乎?社址之事,宜咨询吾父。” m;qqjzy  
i8#:y`ai  
  丁父知后曰:“尔等在此耍子,社址即在此,吾赠一陋室为活动之屋矣。”丁父的慷慨和大气使刚诞生的印社有了正式门庭。此正为干支甲辰1904年也。之后印社在“蒋公祠右,竹阁之北,拓地数亩,筑屋四舍。”从此群星结伙,聚势而行,探索金学,乘势而上,孤山不再孤苦伶仃。 =<AG}by![  
} V"A;5j`  
  1905年,四君联名上书官府,要求将印社房舍、土地归属私人团体加以保护,并望准予结社。杭州府批复准予立案。中国历史上文人结社首次得到官方正式认可,四君独到眼光与睿智让人深深敬佩。 OU*skc>  
sWi4+PAM0  
  创社二年孤山南麓矗起一座仰贤亭,亭中供奉浙派印学八大家丁敬、蒋仁、黄易等群贤雕像,供人敬仰。并以仰贤亭为中心,建起宝印山房、石文亭、观乐楼、山川雨露图书室等新建筑,且看东有题襟馆,西藏汉老室,南为西照亭,北矗严华塔,中辟水池连,一座气象万千的文人园林横筑空中。 M} +s_h9  
V}FH5z |  
  这些印学之人皆有自身的行当,然而他们却把篆刻当成一种使命,不惧忍饥挨饿,无畏百般苦涩,皓首穷经,无怨无悔。 CX ; m8  
(%9J( 4  
  一支铁笔镌世界,半方石印藏乾坤。篆刻,有悲欢人世的寄托,其情愫悠悠长存;篆刻,有无限时光的印记,方方印石越磨越璀璨;篆刻,有厚重历史的沉淀,其内质是生命勃发与光艳,其影响已深深地留在历史的天空。 ^KV:.up6  
+=*ND<$n/E  
  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市政府批准同意接受西泠印社为事业单位。新世纪来,民政部、浙江省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西泠印社的壮大发展,为其作了注册,印社古铜色招牌镀上新时代的金色之光。 4y $okn\}i  
FS*J8)  
  二、几经劫难 (@=h(u.  
cb/$P!j7  
  百年印社多磨难, Un&rP70  
|`+ (O  
  众人护社不畏艰。 v7f[$s$m  
mt[ #=Yba  
  三劫四难涅槃生, g+xcKfN{  
HaRx(p0  
  蓬莱奇闻又添篇。 OUN"'p%%  
Vygh|UEo  
  二十世纪初,乃西泠印社多事之秋。在印社积极发展之时,一场变故从天而降,民国政府颁令要收回原属于清政府的土地公产,蒋公祠也在其中。 m &[(xVM  
+Q"XwxL<6  
  初春时节,蒋公祠浓荫遮蔽,社员们忧心忡忡,却又无可奈何,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如何应对这一突变。 _P%PjFQ)  
fe}RmnAC  
  1912年3月,一消息从南京传来。西泠印社社员、同盟会成员底奇峰在南京去世。他在上海经营的一家“新世界”刻字铺,亦是同盟会据点,同盟会大印出自底氏之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他担任过秘书,总统府印铸局局长。此时,四君之一叶为铭出主意说:“如若在蒋公祠祭奠这位印社功臣,不正当其时吗?”随后社员们举办了一场影响很大的底奇峰追悼大会。一场灾祸随之化解,大本营得以保住。 0;%\L:,O  
\@zoM:[sN  
  丛林何萧瑟,北风声正悲。一场变故方平,另一场灾难悄然降临。1937年8月14日,日军机轰炸杭州,其铁蹄踏入浙江。 {@PZlQg  
(.b!kfC  
  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等三家人避难上海。临走前,丁辅之心情沉重地对生活在孤山上的叶六九及其儿子叶秋生曰:“护社重任嘱托你俩,护守劳酬,逐月支付,望倾心坚守,完社归主。”叶氏父子闻之,顿觉重担千斤,道:“父子将赴汤蹈火,誓死相护。”为此,四君刻印章、出印谱、勤呼吁,殚精竭智,只为信守与守护者一个承诺。 Vq^b_^  
&7Xsn^opku  
  此后,叶氏家人在日军眼皮底下千方百计把古物埋在地下,以枯枝封绕山路,将孤山伪装成荒山野岭,他们在强寇之下小心翼翼地苦守八年,最后把一个完整印社交还主人。 rY$ wC%  
V3/OKI\o  
  创业艰难百战多,舍生取义意如何。社员们在一次次苦难中趟涉,一次次绝望中死守,一次次传承中创新,披荆斩棘,坚韧不拔,淬火成钢。 \\Z?v,XsS  
yz)Nco]  
  三、情致印学 fS%B/h=  
<d{>[R)  
  金石嗜好自心生, `*i:z'  
T7(d  
  历经沧桑岂断痕。 y-Lm^ GW4  
I}awembw g  
  逐艺一生纵情致, oMNBK/X_  
;h#Q!M&e#  
  茫茫艺海誓追寻。 o ,8;=f,7  
}t1 q5@QU  
  中国印学史上的浙江八大家,一直受后人称颂。领袖人物丁敬成偶像之人。人们学古人、敬贤人、慕名人,不断在印学之路上探索、钻研、提升。 TnuA uui*  
#.LI `nYA  
  在印社古迹中,有一个奇异石室让我尊崇。它名叫“汉三老石室”。以青石为材,宝箧印经塔样式,罕见的建筑让我惊讶!打开铁栅栏门,冲眼而来是一方“汉三老碑”。 `Y, Rk  
5{-54mwo  
  1852年,浙江余姚严陵坞村一村民无意间挖出“汉三老碑”,后由金石学者周世熊收藏,被誉“浙东第一石”。1919年,该碑出现在上海古董市场,一日本商人欲出八千大洋购买。此事被浙江同乡沈宝昌和姚煜知晓,二人星夜商议,赎下该碑。两年后,丁辅之同社长吴昌硕募捐万余元大洋,转手购下此国家一级文物,特建石室存放此物。吴昌硕为石碑回归撰文纪念,冯煦题写匾额,童大年书写对联,“汉三老碑”成镇社之宝。为一块石碑竟让如此多名人名家著文题字,一块古石碑慰抚江南印学之人几百年。 B.);Ju  
kAW2vh  
  金石篆刻,是中华文化的活跃元素,亦是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早在殷商时,即有早期印玺。远古文字之所以流传,皆因石刻。中国甲骨文及后之石刻文,先人因刀刻艰难,故文句求精,蕴意求深、字重千钧,两者在镌刻与传承中相交相依,相衬相映,互为推进,走出一条独特的汉文化之路,它是华夏文明独特基因。 semTAoqH  
<B+ WM  
  金石篆刻自秦汉始,已一脉分支,各成体系。如青田石刻因势造型,镂雕精细,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东阳木雕薄雕、浅雕、深雕、高雕、多层叠雕,五彩缤纷;还有黄杨木刻,形态多样,缜密圆润,古朴文雅,美如象牙之品。印学浙派也从明代崛起,晚清鼎盛,在中国篆刻版图中占据着半壁江山。 K'[kl'  
`J;g~#/k  
  开山四君人人爱好篆刻,闲暇之日常常念记于心。王福庵虽然年纪最轻,但对印学一往情深,一心向学,潜心于文字训诂,金石篆籀之学。二十七岁便著成《说文部检异》一书,为他年确立宗师地位打下基础。 ixqvX4vv,B  
:2~2j-m  
  王福庵受聘京都印铸局技正后,声播艺坛,被史家誉为近代“工稳印风的代表大家”,索书求印者络绎不绝。抗战期间,汪精卫伪政府曾找王刻印。他回绝说:“他人之印吾皆刻之,唯汪印不刻”,展现了艺人的铮铮铁骨。 I1p{(fJ  
)1<GSr9  
  大师传奇亦能在造就他人时迸发光芒。顿立夫原是王福庵的车夫,王氏不计其位卑收他为徒。顿氏勤学苦练,印技速进,终成一代名家。 1([?EfC  
unr`.}A2>  
  新中国诞生前,顿立夫受命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印鉴,其技艺深受周恩来总理赞扬。 2l~qzT-  
0Q]{r )  
  百年来,王福庵印学名声逐渐风靡,除吴昌硕、赵叔孺之外,王氏声势最大,麋研斋弟子遍天下,京有顿立夫,沪有吴林堂,杭有韩登安,可谓集一门之盛。有诗赞曰:法度精严老福庵,古文奇言最能谙;并时吴赵能相下,鼎足金分天下三。 &b]_#c   
l?HC-_Pbh  
  四君对印学情致矢志不渝,1948年叶为铭去世。1949年,70多岁的丁辅之抱病参加印社四十年雅集,回沪途中被送往医院。王福庵去探望,丁拉着王氏手曰:“石潜、为铭二位已先我而去,龙华炮声已响,印社重担落于你身,要将印社交给共产党。”他们一生魂牵梦绕,牵挂于心的是印社,视之为亲生骨肉,重于生命。这是多么高尚的情韵,这种情致乃印社百年长青之因。 uzS;&-nA  
QjTs$#eMW  
  人世间往往有几许机缘巧合。遥想当年,张宗祥在温州做官。有幸结识永嘉县人方介堪,两人成了至交。不日,张氏带方介堪到温州福庆寺拜见弘一法师,法师见方氏字印上乘,心中甚喜,曰:“束发少年技艺甚深,长大定有出息,贫僧送你红木斗笔一支,诚望潜心印学,技艺再精”。方氏听罢道:“谨谢法师钟爱,小辈誓将终身研磨篆印”。财富难留创业艰,名作方能传千年。方氏笃志好学,技艺大增,在典雅整饬、汉玉印和细圆朱文印上饮誉印坛。然而,他更想在篆刻上自成一家,独树一帜,期盼结交更多的知音。 u\f Qa QV  
iS`ok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仲夏一日,方介堪拜访书坛前辈曾熙,见到曾的弟子张大千。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交情日深。1930年,大千举办画展,请方氏配印五十余方,画展大获成功,张画方印,相得益彰,深孚众望,被人称为金石书画双绝。 6dRvx;d  
d[p?B-7%  
  民国岁月,方介堪带领永嘉县方氏一门从业篆刻,深研技艺,独领风骚,亲戚中有五人为西泠印社社员,方氏和堂弟方去疾先后成为西泠印社副社长,一时传为佳话。其后,方介堪弟子徐无闻、刘一闻、马亦钊等接过师傅宝刀,又鸣响在江浙大地。 j% '~l#nw  
l4^MYwFR{O  
  庚寅夏月,上海世博会上,西泠印社创新圆形印的概念,韩天衡、张耕源领衔的团队为普京、默克尔等二十位外国政要篆刻姓名与肖像印章,以最古朴之形态,作最贴近“世界语”之交流。印证了女印人叶瀚仙诗句:“面面有情,怀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i~m;Ah,#  
+0:]KG!Zs.  
  四、社规苛严 4v`;D,dIu  
%KR2Vlh0  
  悉数华夏诸社团, ayLINpL  
bq{eu#rQJ  
  入社规矩西泠严。 #_:%Y d  
L; <Pod  
  面试笔试命题刻, Yb'%J@T}  
hE +M|#o  
  还须雕镌着述刊。 Pe@*')o*  
w1+ %+x  
  西泠印社仿佛有一种天生魔力,它清高孤傲、洒脱不羁、独具匠心、威严而立。 UvL=^*tm  
5zF$Q{3  
  西泠印社入社条件极其苛刻,名扬天下。入社有三种形式:常规发展、公开海选、特邀入社。 '.7ER  
,fhK  
  相比于入社条件,推选社长更苛严。在社员心中,社长不仅是掌门人,也是艺术高峰,更是印社之魂,非业内翘楚、德艺超群、海内蜚声者不请,且百年如一、守死善道、宁缺毋滥。此在中国百年社团组织中可谓无出其右,无与伦比。 f~f)6XU|  
]'0}fuV  
  正因如此,西泠印社从首任社长吴昌硕到饶宗颐,七任社长每任替换皆有数年空缺,短则一年,长则达二十年,一百二十年间共计缺职六十五载。 w%%*3[--X  
u_Xp\RJ  
  印社草创时即有人建议轮流坐庄,但他们相互谦让,力推贤能,物色大师,始终不愿就任。这并非是开山四君无资格担任,而是有远见卓识的胸怀。 zTw<9Nf  
t24.u+O  
  1913年,68岁的吴昌硕先生被吴石潜邀请赴家宴,丁辅之、叶为铭几位作陪。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酒过三巡,吴石潜曰:“国不可一日无君,社不可长久缺魁。吾辈诚邀昌老为西泠印社社长,可乎?”此言一出,众人响应,吴老被推向魁首之位,从此印社有了掌门人。 OK \9`  
OS=~<ba  
  兴许草创时期社长空缺尚可理解,而昌老去世后,四君仍然坚持等待。他们高风亮节,礼让贤能,信守诺言。 ZU l-&P_X  
(:RYd6i  
  1947年,在一次雅集上,王福庵倡议:“由大师主持乃吾辈初衷,当下更需高瞻远瞩、胸怀大局之擘把握征程,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乃最佳之人。”马衡任职八年,1955年去世,社长之位又空缺八年。随后,张宗祥满怀豪情地来了,虽然仅任职三年,却干成几件大事。之后,社长之职在空缺了十四年后,沙孟海意气风发地接任新位,尽心尽力地干了十三年,其功不可没。 Pt/F$A{Cj  
>|1-o;UU  
  2018年,饶宗颐仙逝,社长之位又空缺至今,在印社一百二十年中,一半以上年份是空缺。这不得不使人感叹:空缺的是职位,坚守的是信仰,传承的是刀魂。此一传统成就印社百年不竭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界不竭的文化道统。 5GURfG3{  
".kH5(:  
  五、巨擘领航 {wf5HA  
GFvLd:p` [  
  十年彷徨盼翘楚, 4UMOC_  
<_SdW 5BF<  
  一见缶翁似如故。 ?:+p#&I  
pwA~?$B1  
  继往开今青出蓝, e1ExB#  
:,.HJ[Vg&  
  七擘峻节千载无。 QvlV jDIy  
,2mq}u>WU  
  行走在印社的历史画廊,一帧帧时空剧照不时激起我崇敬和仰望。历史告诉我,无论什么社团组织,总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魁首引领。一百多年来,西泠印社七任社长不惧年事已高,勇于担责,戮力同心,革故鼎新,开创几个印学新阶段。 D=M'g}l  
Q3[nS(#Z/=  
  缶翁举旗,开宗立派。吴昌硕青年便有凌云志,欲想从政博名声,可直到五十六岁,才任安东县令。他常喃喃道:“余非从政之材也,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诗意可塑造灵魂,书法可打磨技艺,篆刻可扬张风格,以‘梅为知己’,倾心从艺吧!”从此,他诀别官场,转向金石书画,把情感学养全寄托于诗书画印之中,将四艺融于一身,走上四绝,成为民国诗书画印第一人。 oKPG0iM:  
RAA,%rRhu(  
  缶翁接任社长后,诚惶诚恐,坐卧不安,当即挥笔写下:“印岂无源,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倾诉了其心愿。后又对众人曰,秦玺汉章,兼收并蓄,博览考证,乃篆刻必经之路,无此视野终将一事难成。从此,吴老率社员极力拓宽印社发展思路,使印学在沉寂、徘徊、探索路上乘着钱江大潮扬帆启航。 S)`@)sr  
P}he}k&IR  
  吴昌硕去世后,马衡、张宗祥先后成印社领航人。马衡践行发扬西泠印社“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宗旨,用现代学科为金石学筑起一座科学大厦。张宗祥在西泠印社最困难时接掌帅旗,他继承正脉,正本清源,对渐渐衰弱的印社乃至中国印学界有续亡存绝之功。他和潘天寿、沙孟海、诸乐三等印社之友,奔走呼号,四方筹措,重拾人心,得当地政府鼎力支持,隆重召开停止十四年活动后的六十周年庆典,使印社重焕生机。《人民日报》作了长篇报道。 cEK#5   
pV$A?b"?*  
  孤山不高,有西泠足以仰止;印泉非浅,得法脉俾之流长。上世纪七十年代,印社已越七十载,沙孟海师从吴昌硕和赵叔孺二位风格迥异的治印大师,将两路不同风格融会贯通,得其精髓,打通书卷气和金石之趣,开启“沙翁荣续,拓印新学”的新阶段。  }D!o=Mg^  
'T]Ok\  
  他告诫众社员说:余初作秦汉印,漠然不得其趣,并不知何处着刀;后见赵叔孺等仿古之作,模拟再三,始有入处,赵独以挺健精致之刀出之,故所得益工。沙老肺腑之言,让众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著有《印学概论》等篆刻史上的开山之作,从此印学不再附身于金石学,从理论和实践上构筑起现代印学大厦。 )Dyyb1\)  
PVrNS7 Rk/  
  沙孟海去世后,赵朴初接过接力棒,用广阔视野和胸襟引领印社与时代结合,开拓新境界。他说:印社发展至今,诸项均较完善,且藏品多,印谱丰;当下,急需一博物馆供收藏与研究,吾意可在孤山之侧创设新馆。1999年,中国印学博物馆落成开馆,馆名由赵朴初题写。眼下,孤山北侧一座古色古香的印学馆依山而建,巍然屹立,为孤山增添一抹崭新丽色。 `_OB_F  
hSaw)g`w  
  我踱步于馆内,仔细观赏着方方银光闪闪的石印,一个个新颖的故事跃然眼前:“琴罢倚松玩鹤”之印,映射出嘉靖年间大书法家文徵明之子文彭与唐顺之有趣的文人典故;明代吴门文坛领袖王稚登与秦淮歌妓马湘兰的悲欢离合,酿就“听鹂深处”的深深印情;书法家邓石如笔中飘逸流转,摇曳生姿的文人风格,刻画了“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的浑然印风;出自吴昌硕精湛印技的“西泠印社中人”,诉说了一代海外社员的感人轶事…… 8(* ze+8  
:DFtH13qO  
  凝望印石,抚古思今:多少年来,西泠印社的社员们凭其深厚学养和对艺学的深刻理解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几任社长虽已雪鬓霜鬟,桑榆暮景,但仍勇于担当,不负众望;情韵风怀,别具匠心;殚精竭虑,栉风沐雨;各领风骚,勇毅前行;一任接一任,如一条金色长链,从孤山接上无尽天穹。 A" IaFXB  
8TYoa:pZ  
  当今,西泠印社正以现代组织之形式,积极从事古典艺术探索;以博厚宽松之理念,主张艺术多样性,每年延续春秋雅节,逢五、十周年庆典、不定期社员聚会、展览、交流等活动,完整保留着具有传统文人气质的文化形态。 P8 R^46  
E4<#6q  
  西泠印社还四海纳徒,在香港、澳门、新加坡、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地区和国家招收社员,向全世界传播着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 {&nDm$KTD  
H5be5  
  六、孤山问道 +ux`}L(  
u|(Iu}sE=  
  四贤风骨亮孤山, xiF}{25a  
,W>-MPJn[8  
  浙派精魂刀笔传。 /$j,p E=  
a@#<qf8g  
  乙宫劲吹古印风, 3w+ +F@(  
-$`q:j  
  矜持问道世间难。 Q fL8@W~e  
9!6u Yf+  
  纵观百年印社,古人以刀为笔,刻下与天地万物的对话;今人以笔为刀,记录着过往和未来。无论计白守黑,还是碎切徐进,甚或方圆互异,皆为开辟一方新天地。 h@Ix9!?+  
=27ZY Z  
  我立于孤山之顶,仰望钱塘大地,感慨无限。当下,中国篆刻艺术已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芳播世界,印社成为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效最显著、影响最深远的学术团体,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 U:8cz=#  
7/dp_I}cO  
  我问道孤山,一群风流名士,一批竹林之贤,他们来自天涯海角,相拥相聚,无怨无悔,情致印学,胸中藏的是何种情怀? [!4V_yOb  
\<\147&)r  
  在此,我极虑而思,畅怀自答,印社长盛不衰之奥秘?岂非是地印相缘,情石相恋,砾笔相吸,于法相契,致虚守静,人印合一,自然天成之道法乎? 6ciA|J'MR  
}{.V^;  
  今天,中华复兴之风吹拂神州大地,西泠印社迎来巨变,沧海桑田,西泠英杰如钱江之潮,百浪滔天:刘江、朱关田、陈振濂、韩天衡、李刚田、童衍方等似蛟龙过海,苍鹰翔空;后起之秀如泉水喷涌,浩浩而来…… 9 $zx<O  
Rd|^C$6  
  一支铁笔,一腔情怀,一群巨擘,成就了西泠印社顶天立地的江山! >n%ckL|rG  
3vEwui-5  
  (作者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知足常乐 识人随缘 与人为善 学而乐思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72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