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联想成长的文化基础
kiler123离线
级别: 400米会员
UID: 6239
精华: 0
发帖: 209
财富: 345 鼎币
威望: 1 点
贡献值: 0 点
会员币: 0 个
好评度: 362 点
在线时间: 51(时)
注册时间: 2009-03-17
最后登录: 2009-04-18
楼主 发表于: 2009-03-31  
来源于 节约文化 分类

联想成长的文化基础

1984年联想刚成立的时候,是一家做汉字系统的公司,到现在已经成为一家投资控股型的公司。企业从20万人民币的资本和11个创业者发展至今,已经拥有1400多亿人民币的营业规模和650亿人民币的资产规模。现在联想控股旗下五个子公司的业绩都很好,而且旗下投资公司所投资的企业发展得也非常好。 pR*3Q@Ng  
|tY6+T}  
联想的成长,尤其是并购IBMPC,对中国企业还是有重大意义的。联想并购到目前为止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成功,营业额和利润都有比较大幅度的增长,股价也从当时每股两元多涨到了今天的七元多,使投资人得到了很大的回报。并购最主要的困难是东西方文化的磨合,而不是管理及业务方面的磨合。 RAEN  &M  
&QH mo*  
文化是执行力的根本 TgRG6?#^l  
Ak`?,*L M  
在IT行业,联想的管理走在前沿,在组织架构、业务模式、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有比较深的功底。并购后两边一对表,感觉业务的差别不大。由于对业务有深刻的理解,联想能够与国际企业接轨,甚至比它们更加先进。比如像第一个CEO的换人。如果不是对业务有深刻的理解,真正明白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引领企业走得更好的话,是很难下这样的决心的。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无论是并购人家的企业,还是像海尔一样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都需要对企业、行业本身有深刻的理解。“蛇”真不懂行的话,是吞不了“象”的。所以,对业务的深刻理解,可能是我们并购的一个重要基础。 \8{Tj54NA  
2l+'p[b0>  
对业务的深刻理解,包括对所谓“房子理论”的深刻理解:要注重房顶,也要注重地基,文化的磨合就更是长远的过程了。这其中有东西方地域的文化区别,也有不同企业风格的文化区别,纵横交错。所以,一个企业真正并购成功,是它能够形成一个所有员工都认同的、比较完整、统一的文化基础和风格,而不仅仅是把钱赚过来。 "AWk jdj  
K;`*n7=IA  
为什么这么说?联想集团在没有并购IBMPC之前,在国内走过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直至取得比较大的成功的道路,这里面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联想有非常强的执行能力。无论是战略的制定,还是战术步骤上的设计,都是有可能失败的。因为完全正确太难了。战略的制定只有把边界条件弄得很清楚,环境又对,才能成功,这里面很多东西是不可知的,是带有估计性的,因此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怎样才能够继续走向成功?那就要不断进行调整,对战略的失误进行调整,然后再按照调整后的战略去做。这种调整过程需要有非常强的执行力。 1-4[w *u>  
_{B2z[G}  
企业的执行力由多方面形成:首先是战略对不对,其次是资源充不充分,此外非常基础的,也是“打大仗”时需要的,就是企业文化。对于联想来说,这个文化基础就是上下一心、说上就能上的一种军队精神,这也是我自己特别崇尚的精神。联想自成立以来,打过几次硬仗,都是靠坚实的文化基础赢得的。 JqN$B\J,  
NXOvC!<  
比如,2004年杨元庆一边和IBM谈判并购其PC业务的问题,一边在进行大的业务战略的调整。当时,我们的主要竞争者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连续五年不断扩大,而且利润率比我们要高。对此杨元庆领导他的团队,花了相当长的时间进行了深刻的调查和分析,最后的结论是:PC领域的客户分成两类,一类是关系型客户,一类是交易型客户。前者是指那些大中型商业客户,比如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对这类客户要能够全方位、根本性地提供服务,从销售、生产甚至到研发实现一条龙服务。而交易型客户主要是我们的销售渠道、代理商,而他们的客户是终端的个人消费者和中小企业。对这些消费者来说,购买的是具体的机器。这两类客户实际上需要两个体系,我们的竞争者主要是通过直销方式做大客户,后来染指到中型企业。而我们对所有的客户全是用交易型客户的方式来做,这明显是不适应的。通常认为,直销就是减少了一个层次,其实直销的本质是对最终客户有深刻的了解,能够全方位、根本性地为其服务。 e \kR/<L  
](ztb)  
根据这种情况,联想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从研发到供应链体系的每个环节以及销售和服务,都形成了为两种不同客户服务的体系。那几年,仗打得非常艰难,体现了杨元庆的领导能力和联想集团坚实的执行力,广大员工按照领导的决策拼命地往上冲,最终这个战略调整取得了胜利。 4Im}!q5;:<  
)OlYz!#?  
2004年年底,联想开始收购IBMPC。当时的情形可以用“惊心动魄”四个字来形容,甚至指挥具体、局部战术的人都不知道,这后面潜藏着很大的危机。因为联想是用股票进行收购,如果我们的业务下滑,股价就会下跌,购买IBM的成本就要成倍地增长。而我们的业务从2001年到2003年一直在下滑,所以我极其紧张地盯着业务,好在2004年,下跌趋势被截住了。 KJ-Q$ M  
'r^'wv]  
并购IBMPC以后,从整个国际市场看,一年之内肯定是要亏损的,因为需要有一个组织队伍的过程。但是你要站得稳,中国的底盘业务一定要做好。正是因为2004年做好了以后,2005年以后联想业绩连续攀升,把竞争对手压住,这对我们并购的成功是极其重要的。 0icB2Jm:D}  
JO87rG  
并购中的所谓文化融合,无非是谁听谁的。你做得不好,就不硬气,跟人家说什么话呢?绕这么大个圈儿,无非是说文化的重要,文化是执行力最根本的东西,也是最难形成的东西。判断联想集团作为一家跨国企业最后是否成功,就要看它能不能形成一个比较好的、所有员工认可的、完整统一的文化,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s.Mrd~(Drz  
]YD qmIW  
联想的成功可以提高中国企业的士气 "tK3h3/Xv  
da8 R.1o  
1994年,外国企业大举进军中国,我和联想的最高管理层一行人到信息产业部见胡启立部长,递交一份类似决心书的东西,表示要打硬仗,要为中国企业争一口气。胡部长带领所有的副部长非常隆重地接待了我们。那一仗打赢了,确实为中国企业争了口气。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们都认为,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不是一个量级的,我们打不过人家。确实,联想这样的企业,与惠普、IBM、康柏相比,无论财力、技术、管理还是人力资源都相差很多数量级,按道理是打不过它们的,但后来我们就是打赢了。这个结果,国内外再挑剔的人也得承认,因为我们的份额占了34%,再强的外国公司也就占10%。而且我们确实没有凭借政府的力量,很多政府部门买的都是外国产品;也没有拿到什么额外优惠的贷款,就是凭信誉和抵押。我们的成功给汽车和医药行业的中国企业以很大的鼓舞。要说政府有支持,那就是IT行业是高新技术行业,联想又是计划外的企业,国家的政策相对宽松。我们又有非常开明的股东,这些促使我们能够打赢这场仗,创造出外国人看不懂的奇迹。 ~Ty6]A  
4g.S!-H@R  
我们利用中国本土企业在1994年、1995年还有一点点的“沼泽地”先抵挡一阵。然后加快对国外管理的研究,把它们最精华的地方先抢到手。比如我们做PC的,供应链实际是成本里面的最大环节。我们拼命在供应链上下工夫,来不及用ERP,就用小步快跑的方法来适应;接下来就是发展所谓的“产品技术”。我没有经济条件一步抢到核心技术,就因地制宜,先做一些能直接提高产品价值的技术,提高企业的毛利率;再下一步就是抓销售队伍,这个我们能组织起来。据我们了解,当时很多国外企业在文化上都有问题,他们甚至连某些腐败问题都解决不了,办公室政治问题也很严重;而联想毕竟纪律严明,而且没有什么办公室政治的问题,可以说是一片净土。所以从文化基础来说,联想比它们更坚实一点。可能局部的管理有偏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改进。 S[rfcL"  
LXe'{W+bk  
联想能打出来,带有一定的创新性。人家都觉得我不行,但我能打仗,打完一仗先喘口气,把马步扎稳,然后开始重点研究向人家学什么。今天蛇吞象的并购初步成功了,全面总结为时尚早,但是这个案例早晚要总结的。如果我们的海外并购能够全面告捷,就能像当年在国内打胜仗一样,鼓舞中国企业的士气。 zb9vUxN [  
k'[\r>T  
联想式“打法”的复制 hB:+_[=Kj.  
G<*h,'B  
联想从单一的IT公司,发展成为涉足风险投资、房地产、并购投资等领域的非相关多元化公司,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也曾选择在IT领域走相关多元化道路,但在今天看来并不是很成功,问题主要出在制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时候,对所需的资源支持考虑得不够透彻。 ,=%c e  
[h\_yU[ P  
如今联想走非相关多元化的道路,是因为这样做既必要,又可行。我们在2001年办联想投资、融科智地、弘毅投资这三家新公司,其实是从股东利益考虑的一种措施。在联想分拆之后,我本人退到了股东层面,成为他们的股东。理论上讲,我有这么多资产在里面,就要考虑这些资产是不是带来了最大的回报;另一个问题就是,资产全放在IT里面确实有比较大的风险。比如说并购IBMPC就是一个很大的风险。因此分散风险,创造价值,是联想控股做非相关多元化的必要性。 7vH4}S\ q  
.L]2g$W\p  
从可行性上说,我在那个时候退出来之后,考虑到自己还是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可以利用这些经验做别的事。我考虑问题的习惯是抓住几个大的关键点(我们称之为“死扣”),一旦想清楚了就赶快去做。我们认为风险投资领域是一定要发展的,风险投资无非是培育一些高科技企业从小长大,而我们有扶植企业家、扶植企业的经验,这些都是我们的强项。启动业务的资金在几亿到十几亿人民币之间,我们也有这个实力。关键就是谁来做这件事。我认为朱立南合适,他有这个慧根和能力,因此联想投资就成立了。 ;ov}%t>UD  
pAEJ=Te  
涉足房地产业是一个比较偶然的原因。当时中科院让联想开发融科大厦所在的这块地,而陈国栋有这个基础,融科智地就应运而生了。弘毅投资的产生则是在“十六大”前后,当时国家强调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而我本人除了对高科技领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以外,对国有企业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我认为联想进入这个领域一定有很好的结果,而赵令欢有这样的底子,所以弘毅投资成立了。 ~3Z(0 gujD  
Xn<|6u  
企业做事情,关键问题是怎样找到合适的人。这三家公司还算比较成功。几年下来,我们所投资企业的业绩以及我们得到的回报都是不错的。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对企业的基础管理问题有深刻理解。 #)6 bfyi-  
b\t@vMJ  
首先是机制问题,联想投资和弘毅投资的运行模式与国际上完全是一样的,激励机制也没有差别。国外做投资的企业是合伙人制,其费用来源是所募集资金的1.5%到2.5%之间,其所得到的回报将是所投项目利润的20%,就是投资者占80%,管理人员占20%。这个机制为什么重要?因为当我们组织队伍准备打仗的时候,要能够稳得住人。如果没有这个机制,人一挖就会跑,就不会有事业的成功。现在很多国有的投资公司,由于方方面面的关系,激励制度不能这么安排,投资回报就会大打折扣。 +hWeN&A  
yg4ILL  
其次是“管理三要素”。第一是建班子。第一把手要在德和才方面经受过深刻考验。我在准备做这三家公司的时候,曾经考虑过到底走什么路。我可以从外部聘请已经有成熟经验、有一定名望的人,但我没有这么做,原因就是考虑到文化还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我们从外部请人,等于给人家建了一个平台,让他进来充分显示才能。如果做不好,那么人就会离开,整个队伍全都散了,这种情况在网络泡沫时代屡见不鲜。对这些问题我们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知道文化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做可以使企业能够更长远地发展下去。甚至后来我们提出要做“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 G_5NS<JE"S  
+A_jm!tJS(  
第二个是战略问题。公司成立以后往哪个方向走?怎么实现战略目标?分几个阶段来实现这个目标?这些事情都是带有指导性的,不是瞎打误撞的。今天联想这两家投资公司的思路非常地清楚。而且每走一步,我们都要“复盘”——不停地总结归纳,再做调整。 6& 9q6IIy  
?N%5c%oF  
第三个是队伍的建设。我历来把制造业比作军队,把金融投资业比作侠客。做投资领域的业务很容易形成“侠客行为”,每个人都武艺高强,有独到看法。但我们做投资要把侠客编队,“老道布个七星阵”。国外的投资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帮助所投资的企业时用的人比较少。而我们为了帮企业把工作做得更好,为了今后的长远发展,比国外用的人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建队伍,才能使不同贡献、不同级别的人享有更好的、更合适的激励方式。 mvtuV`  
} 4>#s$.2  
有了这三点以后,在帮助所投资企业的发展方面,我们就可以做得更具体——投资、咨询、执行、找关系、找资源,甚至有些企业的CEO、CFO都是我们帮着找来的,这种具体的“帮”本身就是我们的强项。总的来说,联想投资、融科智地、弘毅投资的成功得益于我们在联想发展过程中研究的一套打法,而这套打法的根基就是管理三要素。 Hp fTuydU  
=0U"07%}  
联想不是德隆 j!"NEh78H  
5_L43-  
这三家企业往下投资的企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对于它们,我们谋求的是财务回报而不是产业投资。做大了以后有利润,到了合适的时候就会退出。既然目标是财务回报,我们要看企业领导人的潜质、班子的情况,从而决定帮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退出。有些企业,我们对它的投资比较早、比较小,有了固定回报就退出了,因为它的领导人没那么大的胸怀,或者在这个行业中没有那么大的发展空间。而有的企业情况很不错,行业发展空间也大,我们就晚一些退出来。现在弘毅投资、联想投资所投的若干家企业回报率很高,高到十几倍,对这些企业,我们就可能要下比较大的功夫。 o{ | |Ig  
MD+ eLA7  
现在联想控股的大本营正在务虚,要开始对战略进行调整。我们有可能把纯粹的财务回报变成由联想控股直接投资的、带有产业性的投资。在以后的投资过程中,如果有我们认为领导人合适、行业合适,又和我们的文化非常匹配的企业,那么联想控股可能会把它从联想投资、弘毅投资手里买下来,发展成为我们的第六、第七个企业。 PzLV}   
-1!s8G  
德隆做的是产业投资,但是不退出哪儿来钱呢?前一阶段,我们实际上是通过退出,让资金越来越丰厚以后,再慢慢考虑长远投资。因此我们不可能出现德隆的局面。德隆失败的原因是对问题的实质没有看透彻,被过程牵住了。这个问题的实质非常清楚——你不断地去做产业,如果产业的利润远远不能满足你投资所需,就会进入禁区。偶然进入禁区一次就算了,如果长期在里面,那不是自己找死吗?我认为这也是文化的问题。 AWmJm)   
rHtX4;f+><  
在归纳联想文化的时候,我们把它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价值观,另一部分是方法论。方法论有几点要素,第一点就是做事情要把目的要想清楚,一眼看到底,一切都围绕着目的走。德隆实际上没有想透彻目的,这也是德隆带给我们的非常深刻的教训。 6tM@I`l  
%A( hmC  
非常聪明的人也会在“目的”上走偏。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困难时期,我有一个同事的小孩被体校看中,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游泳,家里感到很光彩。体校学生年年都要淘汰,他的孩子都坚持了下来。到了四、五年级,体校告诉家长,如果再过一关,学校就要给粮票、给鸡蛋了,家里更是坚决支持。初中毕业的时候,家里也同意孩子把游泳作为专业。然而,最后孩子既当不上冠军,又失去了学文化的机会,年纪轻轻就退了下来,不论干什么都非常地尴尬。作为父母,其实并没有想让孩子为游泳事业献身,只是想让他有个好的前途,但一步一步地被过程牵着鼻子走。这种情况在企业中也非常多。 ]<O -  
A5dH*< }  
所以无论做企业还是做人,总是要“退出画面看画”。一幅油画,凑近了看发现有一片黑,但离远了看,才能发现这片黑是为了衬托白。联想控股能到今天还算成功,我自己到今天也还算成功,其实就是不停地检查目的,不停地从根儿上去考虑自己。 gm&O-N"= U  
拐大弯,走长路 iB'g7&,L  
O{G $]FtF  
我提出联想要做“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事业心的问题,即接班人是不是拿企业当成事业来做。接班的人不仅要考虑企业当前如何生存和发展,还要考虑怎样让企业长久地发展下去,一代一代地把事业心传下去,把事业传下去。没有家族,不能够真的传给自己的儿子,因此事业的相传难度就挺大。怎样从物质利益到精神利益上都能够让接班的人感觉到,这是我自己一生的事业,这是联想在谋求的一种创新型机制。 k1WyV_3  
[  **F  
我大约从1990年就开始考虑选拔接班人的问题。不是因为创业者的年龄大了,而是那套班子都是技术出身,综合能力不够强。杨元庆和郭为都有很强的能力,郭为比较早地就进入到了决策层,杨元庆则是从底下做起,但有更大的战略。经过认真思考以后,联想的自制产品业务肯定是要杨元庆做的,因此杨元庆负责总体业务的可能性会更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集团代理销售的业务与自制产品的主体业务是两块业务,甚至领导人都在不同的位置,郭为相当长的时间在香港、在南方。如果没有过渡地把两块业务合到一起,就不仅仅是郭为配合不配合的问题,而是无视历史情况存在的问题。 %{P." ki  
-| t|w:&  
1997年,联想的一个重大举动是把香港联想和国内联想合并。不同业务的融合需要时间,但我们没等融合就采取了措施。如果那时我不把两者分拆,等到我已经不在直接指挥者的位置上时,谁有这么大的权威来不伤筋动骨地进行调整呢?如果两个人产生矛盾,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我的年岁大一点,是创业前辈,再同具体职位的权威合在一起,才能解决两方的问题,否则留下的肯定是无穷无尽的困难。 v-Uz,3  
bNz2Uo!0K  
所以我用了中国式的解决方式。为了分得好,我还采取了另外一种措施:先叫二位合作一段,我不管事,以杨元庆为主,郭为做副手。不到半年两个人提出来,谁也受不了。杨元庆提出,他愿意积极配合拆分,郭为当然更愿意配合。这样对郭为本身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分了以后,郭为的代理业务在全国做到老大,每年平均20%的增长,当然我还是不满意。 _ID =]NJ_  
1]jUiX=T  
从这个角度讲,分拆的处理方式也是创造。我的治理情况是怎么样,我就怎么做,现在实际效果还是可以的。现在我们出售神州数码的部分股票,让郭为能够对这个企业负有更大的责任,有更直接的关联,这是件好事。联想控股会站在为股东获取最大商业投资回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会以太多的情感来说:“这是我一手创业的,我舍不得卖”。这不符合市场的规律。 E!>l@ ki  
6HR*)*>z_  
现在我不是考虑具体领域的投资,而是考虑例如“联想控股未来是不是就这么发展下去”这样的问题。到了一定的时候,逢山有路,遇水有桥。我做事喜欢“拐大弯”,酝酿很长时间以后,在联想控股放出什么理念,统一在什么思想下,肯定会有具体的部署。 ]h&?^L<.  
z:W1(/W~  
从实业家转到投资家,我感到最大的差别是:实业家要上台演戏,投资家要懂得看戏。投资家把戏演好的规律要总结出来,未必上台自己演,我就是一边演一边总结规律。 ~leLQsZ  
;W#/;C _h  
会看戏的人,就懂得找什么样的人去演,给什么样的人投钱。这是第一层差别;第二层就是实业家领导的是军队,而投资家领导的是武艺高超的侠客。相对来说,实业家难度更大,难度就在于你带领千军万马,这个执行力的掌握是有困难的;而对于投资家,执行力就是两三个人的事,自己说怎么做就怎么做。好的投资家最好应该要做过企业,对企业的事能弄得明白,不是吃了第三个馒头就说前面的馒头不用吃了。如果你要问我创业与守业孰难,我的感觉是创业更难。虽然创业之后,让别人来接班并把它稳住也是很困难的,但是真正最要命的还是白手起家。现在我对投资家以后的生活还没有更多的考虑。我以前到今天走过这段路,是因为我非常明确地给自己一个定位,就是要做好企业,做一个好的企业家。围绕着这个怎么做想了很多,超出这个以外还没有想过,没有想明白当然不敢说了,这也是中国特定的环境。 '#8;bU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心吾渗入及物中,事时切莫悟实之。
    透过圈子及骛远,静心净气慎为之。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许振超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