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主题 : 发掘典籍文化 感受文明力量
dqqjk在线
乔吉奎
级别: 管理员

UID: 39817
精华: 16
发帖: 82155
财富: 223003 鼎币
威望: 18 点
贡献值: 84 点
会员币: 0 个
好评度: 48 点
在线时间: 10492(时)
注册时间: 2016-09-07
最后登录: 2024-04-28
楼主 发表于: 03-24  
0

发掘典籍文化 感受文明力量

管理提醒: 本帖被 dqqjk 执行加亮操作(2024-04-07)
  作者:张金庭(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主任)曹煜晴(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79H+~1Az  
  世界文明交流的足迹在中西方的文字中得以积累、沉淀、闪耀,不同种类的文字记录着中西方世界对彼此的想象与认知。2024年1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西方典籍里的中国》和《中国典籍里的西方》同时与读者见面。两部书以典籍为客观依据,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深刻探讨了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世界识见照进中国的历史进程。 Q%Q?q)x  
《西方典籍里的中国》 武斌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西方典籍对中国的书写,是中国形象世界认知从神秘到具体、从零散到宏观的逐步发展过程。《西方典籍里的中国》所辑录和论述的,就是历史上的西方文献典籍对中国形象和中华文明的书写和记载。这些书写,事实上是西方人认识中国、认识东方的历史。欧洲人对东方的认知,随着地理观念的变化而视野开阔、逐步深入。从最开始雾里看花的奇异想象,到走进中国、目睹中国的事实风貌,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中国知识谱系。西方文献里的中国形象,随着丝绸、瓷器、茶叶等物质文化走向世界而渐渐丰满。尤其是16—18世纪,传教士来华,积极学习中国典籍,了解中华文化,将在华见闻和关于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呈现在欧洲读者面前,大大丰富了欧洲人关于中国的知识储备。他们还把孔子的儒家经典翻译成欧洲文字,为儒家思想在欧洲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使孔子与儒家思想进入欧洲思想文化界的视野,为欧洲的思想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源。 &tCtCk%{j  
  《西方典籍里的中国》从宏观视角著录了西方的中国印象、中国想象、中国认知,概览西方典籍里遥远的东方国度如何打开了西方视野,又是如何吸引了书写者的视线,以怎样的形象被著录下来,进入西方文明,影响西方认知,影响现代文明。同时,还分别详述了西方学者对中国制度的研究、对中国民俗的著录、对儒家思想的讨论、对东方智慧的思考、对中国文学的接受、对中国科技的运用以及对中国园林的欣赏。此外,《西方典籍里的中国》在附录部分以问题清单的形式探讨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兴趣所在,由此可以观照西方世界探索中国、了解中国的热情。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由林林总总的人物事件构成,它们或攸关文明演进、历史变迁,或对人类思想、精神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中华文化走向西方的进程、中西文化的实质性接触、多元文明正式碰撞,在珍贵的典籍资料中得以呈现。也正是因为文字的世代累积与积极传递,西方才渐渐对中国产生具象而真实的了解。 ZnLk :6'  
《中国典籍里的西方》武斌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中国典籍里的西方》以历史纵轴为脉络,从《山海经》等早期中华民族的异域想象开始,至晚清游记、史志、图录等近人笔记资料,将中国书写所蕴含的“世界识见”娓娓道来。历史上的欧亚大陆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活动舞台,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逐渐扩大的,这不仅与中国本身的地理疆域、海外交通、民族交往密切相关,更与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足迹紧密关联。自张骞出使西域开始,中国的典籍中对外部世界的描绘便逐渐明朗和具象起来,高僧从域外带来的宗教典籍中讲述了佛教教义,而行记、游记则记录了中国人探索世界过程中的见闻。及至明清时期,世界范围内的地理图志、编年览要,以及朝廷官员出使考察的日记、报告等,让中国人的域外想象渐渐转变为较为清晰的世界认知。伴随着外部世界知识的融入,中华文化在吸收新知识、新经验的同时,也进行了自身文化的反思,因而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得到积极推动。 [dlH t;S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努力走向世界的贤人使者,张骞、法显、玄奘、郑和,代不乏人。他们跨越万水千山、远渡重洋,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丰富的历史资料,见证了中国与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交往。世代累积的交融互鉴,助力中华文化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多区域、多民族的文化样式,不断地交流、互动、磨合、包容。因此,从文化起源的角度出发,开放性或为中华文化的原始基因。而这样的本质,使中华文化对异域文化有着极高的包容性。 .N&}<T[  
  以积极的心态“走出去”,以开放的心态“引进来”,是中华文化得以保持活力的重要内因。中外典籍是文化传播与接受的见证,从来不是单向的流动和施惠。尊重多样化文明,坚持交流互鉴,光耀中国,泽被远方。因此,深入发掘典籍中的中西方文化,有助于客观描述中国与世界互动对话的历史景观,系统阐释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全面探索向世界讲述中国的路径方法。这是时代赋予当代学人的使命任务,也是作者笔耕不辍、深耕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根本动力。 _9|@nUD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23日 12版) G6{A[O[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