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排行幸运大转盘每日签到社区服务会员列表最新帖子精华区博客帮助
今日发帖排行
    主题 : 火“出圈”后,传统民俗如何“长红”
    dqqjk离线
    乔吉奎
    级别: 管理员

    UID: 39817
    精华: 16
    发帖: 82154
    财富: 223001 鼎币
    威望: 18 点
    贡献值: 84 点
    会员币: 0 个
    好评度: 48 点
    在线时间: 10489(时)
    注册时间: 2016-09-07
    最后登录: 2024-04-27
    楼主 发表于: 03-25  
    0

    火“出圈”后,传统民俗如何“长红”

    管理提醒: 本帖被 dqqjk 执行加亮操作(2024-04-07)
    a$7}41F[~s  
    7*a']W{aJ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3-25 04:10
    i6.HR?n  
    + Q $J q  
    ;I#f:UQ  
      【一线讲述】 |k3^ eeLk  
      编者按 }8zw| (GR,  
      福建的“簪花”、广东的英歌舞、甘肃的社火……今年春节,不少传统民俗在互联网上走红,不仅带火了当地旅游,吸引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更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sfN6ro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如何发掘民俗文化的独特价值?如何让传统民俗在新时代焕发别样光彩?本期特邀请传统民俗传承人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传统民俗火“出圈”以后如何“长红”。 V>Zw" #Q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第二小学的学生在大课间表演安塞腰鼓。新华社发
    人们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大郭镇于底村文化广场进行民俗表演。新华社发
    贵州省榕江县三宝侗寨举办的“萨玛节”活动上,当地群众在舞稻草龙。新华社发
    穿在身上 挂在心上
    讲述人:福建省非遗项目丰泽蟳埔女服饰代表性传承人 黄晨
      这个春天,我们小渔村又“火”了一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来到泉州蟳埔,戴上簪花,穿上大裾衫和阔脚裤,站在蚵壳厝旁拍照。作为非遗传承人,今年我过得既忙碌又开心。虽然已年过花甲,我还是和几十年前一样,为大家认认真真做衣裳、仔仔细细插簪花。我始终觉得,弘扬蟳埔女习俗,不但要把传统服饰穿在身上,更要时刻把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挂在心上。 [VsTyqV a  
    头戴簪花的游客在福建省泉州市蟳埔村游览。新华社发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我们蟳埔的文化习俗从宋元时期就开始形成了,其中以“簪花围”等服饰文化最为出名。50年前,我开始跟着舅公学习蟳埔女服饰制作。他教导我“做衣如做人”,一定要静得下心、稳得住手、耐得住“冷”。在对蟳埔习俗文化几十年的坚守与传承中,我对这句话的感悟越来越深。 8 <~E;:  
      传承非遗文化,一定要耐得住“冷”。二三十年前,村里年轻人纷纷穿起了流行服装,传统服饰没了市场,我的裁缝铺也少有人上门。当时就有人劝我改行做西装,我没有答应——祖辈留下的手艺不能从我手中失传。幸运的是,当时区政府不仅出资补贴,帮助我们维持店铺经营,还组织了一支身穿传统服饰的腰鼓队。我也积极承担起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每个星期都会到附近的高校和中小学上非遗课,讲述一针一线里的“文化密码”,许多年轻人也因此成了弘扬非遗文化的志愿者和实践者。 )-RI  
      弘扬非遗文化,还要经得起“热”。近一两年来,火红的人气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播与普及,也给非遗文化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前景。我们顺应游客要求和市场变化,在坚持传统手艺的同时,创新簪花风格,在茉莉花、素馨花等原有花种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品种,受到了大家欢迎。在女儿的帮助下,我还开设了自媒体账号,用来宣传弘扬非遗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粉丝”。 iaq+#k@V  
      面对如海潮般涌来的机遇,我们没有忘记初心。我还记得,七八年前蟳埔女“簪花+服饰”的体验费用就是40元,这个价格标准一直延续至今。去年年底,区里还成立了蟳埔簪花围民俗文化协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提升行业综合服务质量。我希望,我们的蟳埔女服饰文化不仅是美丽的,也是亲民的,能让更多人喜爱,更多人受惠。 |KC!6<}T~9  
    “中华战舞” 大胆创新
    讲述人:国家级非遗项目英歌(潮阳英歌)广东省代表性传承人 林忠诚
      龙年春节,被称作“中华战舞”的英歌火到了英国伦敦街头,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看了网络上的视频和网友们的留言,我们英歌人深感振奋。  _xyq25/  
      我们这支潮阳后溪英歌队组建于1991年,至今已经有30多年了。从最开始,我们走的就是“在创新中传承”的道路。 Zeeixg-1<  
      传统英歌槌点变化少,表演时间冗长,大场面大同小异。怎么舞出后溪的特色?我们有自己的想法——英歌舞既要“雷打天惊”,也要“清风明月”。我们对传统的“7槌”套路作了大胆创新,演变出14、18、21下槌的套路,为后溪英歌队奠定下“中快板”的基调。后来,我们又演变出28、35、49下槌的英歌套路,不仅槌法繁多,阵势队形更是变化无穷。 npJyVh47  
      很快,这种新风格受到了乡亲们的喜爱,也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我们。随着后继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英歌舞也从逢年过节才能见到的节目,变成了日常的广场活动。如今的后溪,不仅有青少年英歌队、女子英歌队、老年英歌队,就连幼儿园的孩子们也能耍上几个套式。 GJ3@".+6  
      不仅如此,后溪英歌队还在积极“走出去”。我们上了电视,登上全国各地的展演舞台,还走出国门去表演。随着英歌舞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少喜爱潮汕传统文化的个人和团体慕名而来。还有自媒体主动找我,希望通过拍摄小视频、纪录片的方式宣传英歌舞的传承创新。 pKxq\U  
      近年来,潮汕各地十分重视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许多学校将英歌舞纳入了课程体系。我也会定期走进校园,走进讲堂,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打基础、舞手槌、跳英歌。我相信只要他们接触过英歌舞,就会在心里埋下一颗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sK&[sN33  
      我今年78岁了,却和年轻人一样喜欢创新。现在有些老年人在英歌舞里加入了太极元素,甚至还有人在英歌舞里加入拉丁、恰恰、伦巴的动作,这都是很好的尝试。在我看来,英歌舞要革新,不能千篇一律,只要不离开根、不把精华丢掉,就能以“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去发展、去创新。 @5C!`:f  
    鼓声不息 传承不绝
    讲述人: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苦水镇苦水街村太平鼓队队长 巨庭武
      说起我们苦水镇,那可是民俗文化的沃土。 k3w(KH @  
      我们苦水人世代生活在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中,我也不例外。我从小就爱看爷爷、父亲打太平鼓,在经年累月的熏陶下,我也爱上了打鼓,盼望着成为一名鼓手。1995年,我第一次参与太平鼓演出,此后,打太平鼓、闹社火成为我每年春节的固定节目。近30年间,我也从徒弟成长为师傅,陆续培养了150多名省内外热爱太平鼓的年轻鼓手,这也是我最引以为傲的成绩。 5 wT e?  
      兰州太平鼓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历史悠久,在永登县里广泛流传。太平鼓阵容庞大、声音洪亮、气势恢宏,经常作为社火的压轴节目出现。太平鼓含有庆贺太平的美好寓意,因而深受群众喜爱。 pc=f,  
      太平鼓展现了西北男儿的英雄气概。鼓手在旗手的指挥下奔腾跳跃,翻转起伏,灵活轻捷,矫健酣畅。太平鼓分为高鼓、中鼓、低鼓三种基本打法,每种打法对应两军对垒、策马扬鞭、黄河击浪等多种阵法,变化多端、奇妙无穷。鼓手们飞、腾、奔、跃、转、闪、骑、举、搓、蹲……人鼓合一、刚柔相济,一招一式间显示出力拔山兮、威震乾坤的气势。 yLDv/r  
      令我振奋的是,近几年太平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苦水街的鼓手们,多次走出甘肃交流演出,足迹遍布江苏、山西、广东、北京等地。铿锵有力的太平鼓名扬四方,舞出了气魄。根据不同场景的演出需要,我们也设计了诸多适应舞台表演的新阵法,更有利于太平鼓的推广。 @u.%z# h"1  
      眼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太平鼓作为非遗项目走进了校园。苦水街小学的孩子们组成少年鼓队,在今年二月二龙抬头社火展演中表现亮眼,他们英武灵动的表演,收获了乡亲们的掌声与赞美。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太平鼓未来传承的希望。 7a0kat '\  
      我期盼着太平鼓成为家乡的常态化演出项目,让更多来到苦水镇参观、研学的游客都能领略它独特的风采。 Q#Vg5H4  
    传统芦笙 “飞”出苗乡
    讲述人:广西民族管弦乐学会芦笙专业委员会会长、柳州市非遗代表性项目(融水苗族芦笙音乐)传承人 贾征 V"r2 t9A  
      芦笙音乐流行于广西柳州的融水、三江等民族地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逢年过节,我们都会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Pf4b/w/  
      如何让传统芦笙“飞”出苗乡?我认为,关键在于创新。 t& *K  
      在高校里,我们依据苗族芦笙多声部管乐的特点,创编了芦笙合奏曲目,并大胆尝试新的芦笙乐团演奏方式。同时,我们还把苗族芦笙传习与思政育人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学习芦笙基本功的同时,理解各个声部之间的配合方式,在音乐中提升团队协作的意识。 Y[8GoqE|  
      在中小学课堂上,我们积极将传统芦笙知识转化为孩子们易于理解的教育语言,并创编了适合他们演奏的曲目。这些既简单又富有乐趣的曲目,激发了孩子们对芦笙的兴趣。 L PDx3MS  
      我们还成立了融水达亨嘎芦笙乐团和融水寨哒目芦笙文化传承基地,为芦笙爱好者义务开展芦笙培训。我们不断创新教学法,深化曲目内涵,拓展演奏和表演模式,深受各界欢迎和支持。 'on8r*  
      在舞台上,我们不断尝试新的演出形式。不管是芦笙与天琴、小提琴、管弦乐团的融合,还是芦笙交响合奏的尝试,都旨在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这一传统文化。 ;:%*h2  
      尽管芦笙传承之路仍任重道远,但我坚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让这一传统文化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熠熠生辉。 "E6*.EtTN#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雷柯、方曲韵、高建进、吴春燕、唐一歌、王冰雅、宋喜群、周仕兴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梦、金永成) c^?+"7oO0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25日 07版) B9&$sTAB  
    $U]KIHb  
    P>i!f!o*I  
    %#zqZ|q  
    D=0^" 7K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谢谢,别忘了来看看都是谁回帖哦?
    验证问题:
    正确答案:206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